-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栏[10/06]
-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刊[10/06]
-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征[10/06]
-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投[10/06]
-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数[10/06]
驱雷掣电,达地知根——记北京理工大学“全国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们专业的本科生,当时一毕业就能拿到8000元的月薪。”临近毕业时,看到同学们找到的高薪工作,丁泽刚也陷入了犹豫。在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导师龙腾的关心关怀,坚定了丁泽
“我们专业的本科生,当时一毕业就能拿到8000元的月薪。”临近毕业时,看到同学们找到的高薪工作,丁泽刚也陷入了犹豫。在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导师龙腾的关心关怀,坚定了丁泽刚投身科学报国的信心。“龙老师非常细致,在他的支持下,我坚定了为国家雷达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此后,丁泽刚留在学校继续读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身份转换的丁泽刚,带着自己在团队成长的收获,成为新一代立德树人的践行者。
图为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教师团队带头人毛二可院士。学校供图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决定在高校设立雷达专业。作为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的一名青年学生,18岁的毛二可由此进入了雷达领域,开始了七十余载的深耕。1967年,在一次报告会上,毛二可敏锐意识到前苏联在横向滤波器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对中国雷达研究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回到学校后,他立即着手开始研究,开启了雷达动目标处理的全新研究方向。这一干就是十几年,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再实验。1977年,研究终于取得成功,大大加强了我国在某领域的探测能力。此后,毛二可带领团队师生们投身科学报国的步伐没有停歇,他们不断深入、持续创新,相关研究成果荣获1987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毛老师的引领在我人生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言传身教,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至今,龙腾始终铭记恩师毛二可的教诲。学术方向、科研规律、对社会的认知、扎实的学风和正确的道路,这“五件宝”让他终身受用。
“让高校智慧,服务民生”
图为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应用的机场跑道异物检测系统。学校供图
“王岩老师把雷达讲的生动有趣,不仅让我学习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更让我对未来发展有了新的思考。”这是北京市八一中学高一学生听了团队教师王岩《智能多源感知》选修课后的感受。此后,多位高中生与王岩建立了长期联系,表达了把北理工作为求学目标,投身雷达研究的愿望。
本文转自:人民网
“一个人做事靠能力,少数人做事靠制度,多数人做事靠文化。”在龙腾看来,团队今天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毛二可先生开创的团队文化,即不逐名利、不慕虚荣,国家需求在前,个人得失在后。在这样的团队中,如何让青年人才成长成材?龙腾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勤奋、逻辑思维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图为王岩为中学生讲授选修课。学校供图
“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雷达其实并不复杂,既让学生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在雷达系统导论实践课上,丁泽刚会带着学生们到操场上搭滑轨,演示雷达工作原理。雷达专业的教学授课周期长、知识量大、工程化程度高,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丁泽刚开创性地将实验教学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将课堂搬到了实际操作环境中。
贵州的“天眼”望远镜模型、使用手势控制的自动寻迹避障小车……在王岩精心设计的课程上,最简洁的语言、最精炼的知识、最精致的模型、最丰富的实验,让学生们听的兴致盎然。“我们团队计划把这个课程打磨成面向全国高中生的品牌,我们有信心做好。”王岩对未来充满憧憬。
图为北京理工大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学校合影。学校供图
“只有把国家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才能不为虚名而创新!”几十年来,北理工“雷达人”把不懈奋斗书写在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书写在浩瀚星辰间!
“如果说相机是光学卫星的眼睛,那么我们研发的卫星实时处理系统就要成为中国卫星的‘最强大脑'。”作为团队新一代的技术骨干,雷达技术研究所青年教师陈亮仍然传承着团队光荣的报国传统。2013年下半年,携带我国首个星上实时处理系统的遥感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卫星图像采集实现了从“小时级”向“分钟级”的跨越,而这背后是团队师生们的“十年磨一剑”。
近年来,团队响应“高中-高校”贯通式人才培养的号召,分别同北京市八一中学和天津市南开中学共建了智能多源感知实验室和人工智能与感知创新实验室。通过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培养创新素养,把为国奋斗的理想信念根植于“未来科学家”们的心中。
“这不仅仅是个学校里的科研任务,更是一份关乎民生的社会责任。”带着一份北理工人的使命感,李阳和师生们推动产品迅速迭代,不断缩小装置体积,不断进行算法优化,终于拿出了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品。
文章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bjlgdxxbzz.cn/zonghexinwen/2022/0630/1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