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雷掣电,达地知根——记北京理工大学“全国(2)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在实验室指导课题组学生。学校供图 “从今天起,你就是雷达所的一名老师了,希望你要有刻苦的钻研精神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在实验室指导课题组学生。学校供图

“从今天起,你就是雷达所的一名老师了,希望你要有刻苦的钻研精神,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努力把事情做好。”团队青年教师丁泽刚至今仍然记得留校入职的第一天,导师龙腾对他提出的两点要求。2002年,正在北理工读大三的丁泽刚在一次院系专业宣讲中,聆听了龙腾对雷达专业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对团队家国情怀的阐释,萌生了将研究雷达作为自己事业追求的想法。

“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搞研究的动力。”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成为了数代团队师生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时光流转,岁月如梭。先生教学生,学生成长为先生,立德树人的使命代代相传。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实现创新成果转化,满足市场化需要,团队还建立了“理工雷科”学科性公司,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了“产学研”一条龙,将先进技术应用到产品中。目前,团队开发的边坡形变监测雷达、机场鸟情探测雷达、交通预警雷达等多款新型雷达都已得到广泛应用。“象牙塔”中的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对社会的贡献。

在杨小鹏驾轻就熟的教学背后,激励他的是团队立德树人的精神传承。初上讲台,为了讲好课,杨小鹏从头到尾把课程学习了四遍。有时候为了3个小时的课程,他要准备两天,晚上经常备课到被锁在办公室里。精益求精的准备,换来的是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学生的高度认可。“我的目标就是让上过我课的学生,能将知识和学习方法充分理解与掌握,进而对未来的学习工作有所帮助。”

“机场跑道是净空区,为了保证飞机起降安全,任何装置都必须保持在30cm左右高度,地面对雷达波的反射也会造成强烈的干扰,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攻克的难题。”要缩小雷达装置的体积、增强信号辨别能力,李阳和团队师生们面对的挑战着实不小。

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让技术成果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做贡献,这是毛二可带领团队在数十载科研道路上始终坚持不辍的方向。上世纪80年代,当数字电路开始迅猛发展后,毛二可带领北理工雷达技术研究室又抓住技术上的新机遇,主动拥抱数字技术,推动中国雷达信号处理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搞研究的动力”

图为毛二可院士指导学生进行雷达系统学习。学校供图

“为祖国把好空中国门!”2020年7月,大批黄脊竹蝗由老挝途经云南迁飞入境。由雷达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团队青年教师胡程牵头研制的新一代轻量化探虫雷达,在虫群入境时就准确获取了数量、密度等相关信息,提前发出预警,实现了超前预防。这种高分辨全极化探虫雷达不仅能测出千米高空中单只昆虫的体长、体重、头部朝向和振翅幅度等参数,还能分辨单只昆虫类别。

“国家、团队、拼搏、创新”,朴实而有力的8个字,经过岁月的磨砺,愈发熠熠生辉。驱雷掣电,矢志强国,达地知根,立德树人。北理工“雷达团队”和“雷达人”的故事还在延续,在天际间的电波,永不间断。

“迁飞昆虫的体积很小,飞行能力也有限,因而它们迁飞时有自己的专属通道,这些通道大多分布在人烟稀少,相对荒凉的区域。”为了追寻“虫迹”,团队成员们从内蒙大草原到渤海之滨,再到云南澜沧,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昆虫大多喜湿喜热,且具有趋光性,因此在四十度的高温下或凌晨,面对几十万只昆虫,成为了团队的家常便饭。

立德树人的使命,代代相传

“杨老师的课评分高、热度高、板书含量高!”在学生中,团队教师杨小鹏的课被誉为“三高”课程,每次实际上课人数都是限选人数的两倍。不仅如此,杨小鹏上课还有一手“绝活”——手推克拉美罗下界公式。每一年,杨小鹏都要手写4面黑板,带着学生手推公式。在杨小鹏看来,让学生们透彻掌握专业背后的数学原理,有助于打好坚实基础,有利于未来的科学研究。

“每天上午8:00至12:00、下午2:00至6:00、晚上8:00至10:30,毛老师雷打不动,总会准时坐在办公桌前,就连元旦和大年初一都不例外,而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谈起团队领头人、恩师毛二可院士的言传身教,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教师团队龙腾院士感受颇深。

文章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bjlgdxxbzz.cn/zonghexinwen/2022/0630/1195.html



上一篇:北京理工大学今年计划在豫招生206人 新增10个双
下一篇:北理工承办“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投稿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版面费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