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栏[10/06]
-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刊[10/06]
-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征[10/06]
-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投[10/06]
-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数[10/06]
驱雷掣电,达地知根——记北京理工大学“全国(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硕果累累的背后,是一代代北理工“雷达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几十年如一日的矢志奉献。 “不抱怨,加油干”成为了刻在陈亮心中的六字箴言。作
硕果累累的背后,是一代代北理工“雷达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几十年如一日的矢志奉献。
“不抱怨,加油干”成为了刻在陈亮心中的六字箴言。作为北理工的“雷达人”,面对困难,陈亮的回答是“遇到问题,我们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为了精简算法,陈亮带领师生不仅对着10万行代码反复进行测算和优化,还要优化硬件结构,甚至自己研制芯片,只为让卫星拥有“最强大脑”,却又消耗“最低能量”。目前,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我国防灾减灾等领域卫星上的标准配置。
北京理工大学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教师团队,前身是创建于1964年的原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室,团队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专注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服务社会发展,曾获得“全国先进科研集体”“国家重大需求领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荣誉称号。2022年,团队获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哪怕是跑道上一块小小的石子或螺帽,都有可能成为危害飞机安全的重大隐患。”每每谈到机场跑道异物检测系统的设计初衷,团队教师李阳的表情总是严肃而凝重。在民航安全领域,跑道异物检测是一件繁琐而重要的工作,用雷达替代人工检测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文章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bjlgdxxbzz.cn/zonghexinwen/2022/0630/1195.html